《有限的游戏与无限的游戏》读书笔记

世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可称为有限游戏,另一种称为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没有人能独自一人玩游戏 。一个人不成其为人 ,没有群体 ,便没有自我 。我们并不是作为我们本身与他人有关系 ,相反 ,我们是与他人有关系的我们 。 只有能够变化的 ,才能够持续下去 ,这是无限游戏的参与者所遵循的原则 。 因此 ,从最全面的图景看 ,即使战争和英雄 ,也有自相矛盾之处 。一个国家只有找到认同冲突的另一方 ,才能投入战争 ,因此 ,每一方都必然与另一方复杂地纠缠在一起 :在我能有一位敌人之前 ,我必须说服这个人将我视为敌人 。除非首先找到一个会威胁我的生命甚至是要取我性命的人 ,否则我成不了英雄 。一旦开始 ,战争与英雄行为都披着不得不如此的外衣 ,但这一外衣经常掩盖着复杂的诡计 ,敌对双方通过这些诡计进行着钩心斗角 。 无限游戏的参与者并不在具体政治议题中站队 ,或者至少并不严肃对待它们 。相反 ,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冲突中 ,试图提供一种持续性和开放性的图景 ,来代替英雄主义式的最后一幕 。为了实现这一点 ,他们必须至少做到使其他政治参与者的注意力从 “他们觉得必须做某些事情 ” ,转向 “为什么他们觉得必须做某些事情 ” 。 对于一个有边界、披着意识形态面纱以及有终点的社会来说,敌人是必不可少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战争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战争并不是脱缰的冷酷行为,而是有边界的社会或国家之间的公开斗争。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敌人,它就没有边界。为了保证自身的定义绝对清晰,国家必须给自己施加危险。在战争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阴影下,一个国家的人们会更加认同和服从他们社会中的有限结构:“正如风吹能避免因过久的风平浪静导致的海水恶臭一样,腐败也可能是长久和平的产物,遑论‘永久‘和平。”

September 10, 2018 · 1 min · Julian

《语言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本篇内容提要 如何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过上一种理性的生活? 如何善用我们身上最具有人性的部分? 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如何暴露我们的想法? 如何通过考察我们所用的语言更好的认识自己? 一 语言的功能 (1)语言和生存 竞争与合作。人类往往通过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来生存。人类的语言是从禽兽的叫喊发展而来。人类通过合群居住整合统一的神经系统。 知识的汇集。文字的发明,让人类的知识与经验得以产生时间上的累积和空间上的汇集,社会的合作以语言为主要媒介。 言辞的洪流。人周围的言辞会形成各种气氛,变化多端。极权主义往往会对社会的言辞进行管制。人们通过语言塑造现实,支配他人以及被他人影响。 (2)语言的形式之一 符号 象征化过程。定义是人类故意使用一样东西来代表另一样东西的过程。人们往往通过各种穿着,徽章,装饰,发型等来完成各种意义的象征。 作为符号的语言。在各种使用符号的过程中,语言是最发达,精巧,最复杂的一种。一个符号和它所代表的是去之间不一定有关系。象征符号的真实性:戏剧和电影的发生,导致符号与事物的混合-符号代替了事物本身成为了唯一事实。 言辞并不是现实。在文明社会里,宗教信仰,爱国心,意识形态。。。。的象征标记往往会被看的比宗教信仰,爱国心,意识形态。。。本身更加重要。将符号与其所指混为一谈,在不同文化阶层上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言辞世界。我们多半的知识来源于亲友,学校,报纸,书本,电影。。。我们通过语言获取的只是间接知识。我们每个人都承袭了许多无用的知识,错误的印象和谬见,因此我们所学到的总有一部分是必须抛弃的。 (3)报告用的语言 报告语言的一般规则是可证实,尽可能避免作出推论。 可证实。报告的语言发展到最高限度,就成了科学的语言。报告语言的有用性是社会化的,是大众普遍相信的东西,可以相当可靠地指出真相。 推论。根据已知事物对未来事物做描述,优劣程度取决于报告内容,信息优劣以及推论着自身能力。 判断。要做好报告,就应该尽力避免自己做太多判断,要避免大量使用各种大量感情色彩的词语,判断下太早,往往会潜在的影响我们的观察和思考。 偏倚和写作。只要我们是在使用日常用语,我们就会有所偏倚,主观猜测。在写作时,要时时反思自己是不是做了太多判断,保持客观的 策略,摆脱自己的偏见,才能走向心灵的自由。 (4)前后文 **字典是怎么编成的。**编纂者不仅收集这个字,还收集了它的前后文。字典编纂者是历史学家,研究的字是历史用法的演变。 **言辞的前后文与具体的前后文。**人类几乎所有的言辞都不是通过字典学会的,我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听到发出声音时并观察同时发生了什么来学习语言。 外向意义和内向意义。外向意义是指它在外界所指代或者表示的东西,不能用言辞表达。内向意义是指一个字词在我们脑海里所引起的一切。内向意义往往因人而异,外向意义才有可能产生统一的看法。 **流动的语言。**字义不断流动变迁,没有一个字能有两次意义完全相同。解释字义必须要以前后文作为基础,比如考察其历史意义和文字背景。 (5)有助于社会团结的语言 用作表情的声音。前象征用法:将言辞当作有声音的,表达情感的姿势运用。 为发声而发声。很多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寒暄一番,不是为了沟通知识,而是为了建立交情。在这种交谈中,我们往往会主动选择大家都熟悉,都认同的主题。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交谈来制造团结,沟通本身比沟通什么更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交谈表面上看是无意义,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人们的感情。 仪式中的语言。宗教仪式中的语言,往往并没有多少知识传达给到场的人。仪式中的语言(祷告,跳大神,命令。。。)本质上是为了加强某一个团结的团结。 (6)语言的双重任务 语言除了是工具,还有另一种功能,那就是直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一个字的含义可以分为两种:说明性含义和感动性含义。说明性含义是指它经过大家公认并能用别的言辞表达出来的“客观”意义。感动性含义是指它在听众心理唤起的各种感情气氛。 人们往往会混淆符号和其象征事物,对死亡的恐惧也使得人们忌讳与死亡相连的词语。我们认为语言有魔力,比如祷告,诅咒。一些旧名词往往带有传承下来的历史偏见,特定称呼往往自然凝聚了对不同种族的内在歧视。如果想要增进自身理解语言的能力,就不能只靠语言的说明性含义,还要结合社会经验加深理解。 (7)控制社会的语言 **促成事情的发生。**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安排,影响,控制未来的事件。要想用语言影响别人,必须学会应用语言里的所有感性部分-节奏,修辞,音韵,重复 指示性语言里的诺言。差不多一切指示性的语言都是在谈及未来。指示性言辞的任务是为了告诉我们怎样才能使未来的某中如意的事情变成现实。 社会的基础。我们通过互相许诺,承诺来构建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这些语言往往还有集体制裁作为后盾。关键是关注伴随指示性语言而来的 人类活动。 指示和幻灭。任何指示也不一定会导致心里所想的图景真的会出现,比如政客所用的指示性语言都是空洞的 。 (8)传达感情的语言 语言催眠术。好听的话,长的词句和发表讲话时的庄严气氛,不管讲了什么,本身就有激发情感的作用。其它传达感情的成份:重复同样的声音以及直接和听众或者读者谈话都能够产生感动人的力量。 隐喻和直喻,典故。只要是想要直接表现强烈的情感,那么话语中的隐喻就会出现。日常用语和诗歌具有类似的 结构-常常会用各种隐喻和直喻。借用典故,往往可以激发民族,文化回忆,从而引起共鸣。许多复杂的人类情感,往往需要这些方法才能引起,一个可信的人讲述事实和细节的报告,往往比直截了当的判断更能感动人。 **文学的功用。**感性成份会在文学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当我们说一种文学作品是“真的”时,其实指的是赞成作品中那些真实的情感。科学总是想要寻找最具有普适性的定理,所以只会从众多情形中抽取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象征性的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经历不同体验和人生。小说经由“代入感”带给我们的体验便是象征性体验。成熟的读者会让自己的象征性体验变得日益深刻,广泛而精细。 (9)艺术和激荡的情绪 动物必须有直接经历才能认识环境,而人类可以通过语言与符号象征性的体验世界,改造看法。 几种象征性策略。借助文学逃避现实;通过象征的方法来寻求心理平衡-善恶有报的民间信仰;人类可以经历象征性体验来得到心理平衡与保持精神健康。 一些伟大的作品往往具有治愈作用,能让我们更好的迎击生活。人们所追求的“人生意义”,其实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秩序。伟大的作家/艺术家借助语言将其经验态度整理出来,从而在读者心里产生作用,让读者也能将自己内心中的秩序进行停顿,从而获得一种意义感。 二 语言和思想 **我们是如何得到知识的。**事物是一个永远变动的过程,用语言来精确,准确的说明是不可能的。我们经验里的“物体”不是“东西本身”,而是我们神经系统与神经系统以外的东西互相作用的结果。我们通过词语向上抽象总结,形成了金字塔一样的层次概念结构,抽象化能够让我们可以针对某些事情进行有效讨论,向上的具体定义比向上的抽象定义更能使人信服,使人理解与感动。我们应该学会引用实例来说明,证明自己讲述抽象事物。我们应该放着自己做夸夸其谈,高度抽象的讲述,而要言之有物。检验抽象名词的标准不是它们所在阶层的高低,而是能不能将其从较高层次退引到较低层次。思想老是停留在非常具体的层次上也不好,思考的东西容易浅薄化,高级有趣的谈话和写作,需要高级抽象和低级抽象之间的灵活迁移。 捕风捉影。科学文明之前遗留了一种人类思考方法:将心里所想的事物和外界事物混为一谈,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组建了一片语言的意义之网-看见和相信成为了一个过程。要注意到具体的问题和抽象的指定之间的层级不同,不能简单等同。每个人精神里都会存在不健全的领域,不立刻,自然而然的作出判断,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分类。我们会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的差异,对于相同的一件事,一个世界,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其实主要就是对世界上的事物的分类和定性。倒数问题,归根结底,都属于分类和名字问题。社会真理的运行逻辑,以实用的方式,产生一种大家都认同的分类方式,“真理”。 二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二元价值观认为只有两种相对的价值观。他往往只能产生争斗精神,而无法提高我们评价世界的能力。多元价值观是指用两个以上的价值观来观察事物的能力。一种民主政体越发达,它的价值观就越是赋予伸缩性,也就是越能调剂民众间的冲突。要想有效完成沟通,就不要坠入二元价值观的漩涡,而要试图引导双方做多元思考。 一团遭。人们总是想法设法的从别人那里获取知识,信仰,长期抑制一般人民的知识,很难成功。科技的发展,可能导致言论自由也有可能导致言论不自由,关键是看使用科技的政治力量;认识字的人的愚妄可能比不认识字的人的愚妄更难对付,太过注重言辞会导致语言变成人们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只根据言辞而不是言辞的具体所指来采取行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多时候会在言辞层面上反复循环阐释,兜圈子,说废话。发言太多并且总是说循环的废话会导致与现实的分离,过度自信。内向观点的来源:教育,流行小说,广告,电视。 老鼠和人。许多人之所以会的神经衰弱症,是因为它们认为自己的问题无法解决,简化问题,认为只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很容易在不同团体间产生更大,更强的对抗。人类本来存在将其活动组织起来变成整个社会需要一律遵守的法则的习惯。所有制度的统一特别之处是你只要对你的制度习以为常,你就会觉得它是唯一正确而恰当的行事方法。文化制度落后,主要是因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畏惧变迁。制度固然是一种强有力的东西,但在时机紧迫时,往往也可以改变。而外向观点的规则是有外向知识得来的决定,既不左倾,也不右倾。用科学的法则来解决外向问题,才能将看是无法解决的问题给解决了。 走向内心和外界的秩序。秩序凌乱的表征:忽然大发脾气,烦闷,太敏感;说话太多太随便;人生唯一可能的安全,都是来自内心的主动安全。人生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 。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也略去了它真正自我的很大一部分,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认识我们自己,我们估计外界事物的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自我评价能力的高低,每个人都有欺骗自己的习惯,为了保护自己而把真心的理由隐藏起来。对判断和制度化的态度是如果让别人的态度过分的影响我们,我们就会感到渺小,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有犯罪感。应该学会将制度化的态度和外向得来的态度分开来。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促成健全的心智,通过文学影响人生;不要受言辞的影响;知道自己寻找的是什么;打开自己的视野。

July 29, 2017 · 1 min · Julian

《清单革命》读书笔记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的飞速积累,世界正在从复杂走向更加复杂,现实生活很多的错误是由于知识没有被正确使用引起的,用清单的方法大可避免这类无能之错。 应对简单的事情,使用执行清单(避免遗忘); 应对复杂的事情,使用核查清单(避免遗漏); 应对超级复杂的事情,使用核查清单+沟通清单(在保证不遗漏的前提下,问题与隐患能够发现和排除)。 重点概念【摘抄】 人类谬误的本质 哲学家萨米尔·格洛维兹(Samuel Gorovitz)和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曾于20世纪70年代写过一篇关于人类谬误本质的短文。在一次手术培训中,我读到了这篇文章,从那以后,文章中提到的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我心头。两位哲学家想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为何会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失败?他们将导致我们犯错的一类原因称为“必然的谬误”,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事情完全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人类并非全知全能,即便是得到先进科技的支持,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关于世界和宇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我们无法理解也无法掌控的,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但是,的确有不少领域是人类多多少少可以控制的。我们能够建造摩天大楼,能够预测暴风雪,对于遭受心脏病发作或刺伤的人来说,我们能够挽救他们的生命。格洛维兹和麦金太尔指出,人类的错误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错误是“无知之错”,我们犯错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关知识,科学只让我们部分理解了世界的运行规律。有些超高难度的摩天大楼我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建造,有些暴风雪我们还无法预测,有些心脏病发作我们还不知道该如何预防和救治。第二类错误是“无能之错”,我们犯错并非因为没有掌握相关知识,而是因为没有正确使用这些知识。所以,一些摩天大楼因为错误的设计或施工而倒塌了,一些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原本是可以预测出来的,还有一些致命的刺伤被医护人员忽视了,因为他们忘记询问急救人员病人到底是被什么器械刺伤的。 目录 各方赞誉Ⅰ 推荐序Ⅴ 一场捍卫安全与正确的清单革命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畅销书《引爆点》作者 引言 “无知之错”与“无能之错”:可以原谅的与不被原谅的。 为什么本该在90分钟内完成的心脏急救检查,成功率不到50%?为什么会有高达2/3的死刑判决发生了错判?我们到底能掌控多少?又有哪些事根本不在我们的可控范围内? 或许,我们犯错,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或许,我们犯错,不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而是没有正确使用这些知识。人类的错误分为两大类型,“无知之错”,可以原谅;“无能之错”,不被原谅。 第一部分 清单革命是一场观念变革 第1章 人人都会犯错:心灵的转变 我们的身体能够以13 000多种不同的方式出问题。在ICU,每位病人平均24小时要接受178项护理操作,而每项操作都有风险。 知识,早已让我们不堪重负。请承认,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请承认,无论我们进行多么细致的专业分工和培训,一些关键的步骤还是会被忽略,一些错误还是无法避 免。 第2章 “关键点”“比“大而全”更重要:系统要素的重塑 一张小小的清单,让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原本经常发生的中心静脉置管感染比例从11%下降到了0;15个月后,更避免了43起感染和8起死亡事故,为医院节省了200万美元的成本。 清单从来都不是大而全的操作手册,而是理性选择后的思维工具。抓取关键,不仅是基准绩效的保证,更是高绩效的保证。 第3章 团队犯错的几率比单个人要小:智慧的差别 美国每年发生的严重建筑事故只有20起,这意味着建筑行业每年的可避免严重事故发生率不到0.002%。面对复杂的摩天建筑,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再是单枪匹马,不再听命于唯我独尊的大师,而是依靠团队 的智慧。一个人免不了会犯错,一群人犯错的可能性会变得小一些。 第二部分 清单革命的行事原则 第4章 权力下放:清单由谁来主宰 价值350万美元,2 498箱救援物资,为什么沃尔玛能抢先一天把水和食物送到灾民手中?生死时速面前,卡特里娜的“完美风暴”,竟让政府救援汗颜。 每个人都在等待救世主,但中央集权的解决方法只会让人等得望眼欲穿。将决策权分散到外围,而不是聚集在中心,让每个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才是让清单奏效的关键所在。 第5章 简单至上 清单要素的选择机制 每年,全球至少有700万人在术后残疾,而至少有100万人没有走下手术台。如果我们把不同阶段的清单合并成一张清单来执行,是不是可以减少残疾和死亡? 从来没有全面的高效,从来没有一张清单能涵盖所有情况,冗长而含义不清的清单是无法高效并安全执行的。清单要素的遴选,必须坚守简单、可测、高效三大原则…… 第6章 人为根本 清单的应急反应机制 为什么哈得孙河上的迫降奇迹可以挽救155个人的生命?在危急时刻,你能够反应的时间只有60秒。 清单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最危急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主角毕竟是人而不是清单,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建立防范错误的科学。 第7章 持续改善 保持清单的自我进化能力 8家试点医院,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但持续改善的清单,让4 000名病人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率下降了36个百分点,术后死亡率下降了47个百分点。 就算是最简单的清单也需要不断改进。简洁和有效永远是矛盾的联合体,只有持续改善,才能让清单始终确保安全、正确和稳定。 第三部分 让清单成为一种习惯 第8章 清单,让世界更简单 一张清单,让投资家旗下的投资组合市值竟然增长了160%;一张清单,得到全世界2 000多家医院的积极推广而且成效显著。 每个人都会犯错,别再让相同的错误一再发生,别再让我们为那些错误付出沉痛的代价。清单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印在心上的。我们别无选择,清单,正在一步步变革我们的生活, 变革这个复杂的世界……

August 25, 2015 · 1 min · Ju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