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内容提要
如何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过上一种理性的生活?
如何善用我们身上最具有人性的部分?
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如何暴露我们的想法?
如何通过考察我们所用的语言更好的认识自己?
一 语言的功能
(1)语言和生存
竞争与合作。人类往往通过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来生存。人类的语言是从禽兽的叫喊发展而来。人类通过合群居住整合统一的神经系统。
知识的汇集。文字的发明,让人类的知识与经验得以产生时间上的累积和空间上的汇集,社会的合作以语言为主要媒介。
言辞的洪流。人周围的言辞会形成各种气氛,变化多端。极权主义往往会对社会的言辞进行管制。人们通过语言塑造现实,支配他人以及被他人影响。
(2)语言的形式之一 符号
象征化过程。定义是人类故意使用一样东西来代表另一样东西的过程。人们往往通过各种穿着,徽章,装饰,发型等来完成各种意义的象征。
作为符号的语言。在各种使用符号的过程中,语言是最发达,精巧,最复杂的一种。一个符号和它所代表的是去之间不一定有关系。象征符号的真实性:戏剧和电影的发生,导致符号与事物的混合-符号代替了事物本身成为了唯一事实。
言辞并不是现实。在文明社会里,宗教信仰,爱国心,意识形态。。。。的象征标记往往会被看的比宗教信仰,爱国心,意识形态。。。本身更加重要。将符号与其所指混为一谈,在不同文化阶层上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言辞世界。我们多半的知识来源于亲友,学校,报纸,书本,电影。。。我们通过语言获取的只是间接知识。我们每个人都承袭了许多无用的知识,错误的印象和谬见,因此我们所学到的总有一部分是必须抛弃的。
(3)报告用的语言
报告语言的一般规则是可证实,尽可能避免作出推论。
可证实。报告的语言发展到最高限度,就成了科学的语言。报告语言的有用性是社会化的,是大众普遍相信的东西,可以相当可靠地指出真相。
推论。根据已知事物对未来事物做描述,优劣程度取决于报告内容,信息优劣以及推论着自身能力。
判断。要做好报告,就应该尽力避免自己做太多判断,要避免大量使用各种大量感情色彩的词语,判断下太早,往往会潜在的影响我们的观察和思考。
偏倚和写作。只要我们是在使用日常用语,我们就会有所偏倚,主观猜测。在写作时,要时时反思自己是不是做了太多判断,保持客观的 策略,摆脱自己的偏见,才能走向心灵的自由。
(4)前后文
**字典是怎么编成的。**编纂者不仅收集这个字,还收集了它的前后文。字典编纂者是历史学家,研究的字是历史用法的演变。
**言辞的前后文与具体的前后文。**人类几乎所有的言辞都不是通过字典学会的,我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听到发出声音时并观察同时发生了什么来学习语言。
外向意义和内向意义。外向意义是指它在外界所指代或者表示的东西,不能用言辞表达。内向意义是指一个字词在我们脑海里所引起的一切。内向意义往往因人而异,外向意义才有可能产生统一的看法。
**流动的语言。**字义不断流动变迁,没有一个字能有两次意义完全相同。解释字义必须要以前后文作为基础,比如考察其历史意义和文字背景。
(5)有助于社会团结的语言
用作表情的声音。前象征用法:将言辞当作有声音的,表达情感的姿势运用。
为发声而发声。很多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寒暄一番,不是为了沟通知识,而是为了建立交情。在这种交谈中,我们往往会主动选择大家都熟悉,都认同的主题。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交谈来制造团结,沟通本身比沟通什么更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交谈表面上看是无意义,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人们的感情。
仪式中的语言。宗教仪式中的语言,往往并没有多少知识传达给到场的人。仪式中的语言(祷告,跳大神,命令。。。)本质上是为了加强某一个团结的团结。
(6)语言的双重任务
语言除了是工具,还有另一种功能,那就是直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一个字的含义可以分为两种:说明性含义和感动性含义。说明性含义是指它经过大家公认并能用别的言辞表达出来的“客观”意义。感动性含义是指它在听众心理唤起的各种感情气氛。
人们往往会混淆符号和其象征事物,对死亡的恐惧也使得人们忌讳与死亡相连的词语。我们认为语言有魔力,比如祷告,诅咒。一些旧名词往往带有传承下来的历史偏见,特定称呼往往自然凝聚了对不同种族的内在歧视。如果想要增进自身理解语言的能力,就不能只靠语言的说明性含义,还要结合社会经验加深理解。
(7)控制社会的语言
**促成事情的发生。**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安排,影响,控制未来的事件。要想用语言影响别人,必须学会应用语言里的所有感性部分-节奏,修辞,音韵,重复
指示性语言里的诺言。差不多一切指示性的语言都是在谈及未来。指示性言辞的任务是为了告诉我们怎样才能使未来的某中如意的事情变成现实。
社会的基础。我们通过互相许诺,承诺来构建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这些语言往往还有集体制裁作为后盾。关键是关注伴随指示性语言而来的 人类活动。
指示和幻灭。任何指示也不一定会导致心里所想的图景真的会出现,比如政客所用的指示性语言都是空洞的 。
(8)传达感情的语言
语言催眠术。好听的话,长的词句和发表讲话时的庄严气氛,不管讲了什么,本身就有激发情感的作用。其它传达感情的成份:重复同样的声音以及直接和听众或者读者谈话都能够产生感动人的力量。
隐喻和直喻,典故。只要是想要直接表现强烈的情感,那么话语中的隐喻就会出现。日常用语和诗歌具有类似的 结构-常常会用各种隐喻和直喻。借用典故,往往可以激发民族,文化回忆,从而引起共鸣。许多复杂的人类情感,往往需要这些方法才能引起,一个可信的人讲述事实和细节的报告,往往比直截了当的判断更能感动人。
**文学的功用。**感性成份会在文学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当我们说一种文学作品是“真的”时,其实指的是赞成作品中那些真实的情感。科学总是想要寻找最具有普适性的定理,所以只会从众多情形中抽取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象征性的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经历不同体验和人生。小说经由“代入感”带给我们的体验便是象征性体验。成熟的读者会让自己的象征性体验变得日益深刻,广泛而精细。
(9)艺术和激荡的情绪
动物必须有直接经历才能认识环境,而人类可以通过语言与符号象征性的体验世界,改造看法。
几种象征性策略。借助文学逃避现实;通过象征的方法来寻求心理平衡-善恶有报的民间信仰;人类可以经历象征性体验来得到心理平衡与保持精神健康。
一些伟大的作品往往具有治愈作用,能让我们更好的迎击生活。人们所追求的“人生意义”,其实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秩序。伟大的作家/艺术家借助语言将其经验态度整理出来,从而在读者心里产生作用,让读者也能将自己内心中的秩序进行停顿,从而获得一种意义感。
二 语言和思想
**我们是如何得到知识的。**事物是一个永远变动的过程,用语言来精确,准确的说明是不可能的。我们经验里的“物体”不是“东西本身”,而是我们神经系统与神经系统以外的东西互相作用的结果。我们通过词语向上抽象总结,形成了金字塔一样的层次概念结构,抽象化能够让我们可以针对某些事情进行有效讨论,向上的具体定义比向上的抽象定义更能使人信服,使人理解与感动。我们应该学会引用实例来说明,证明自己讲述抽象事物。我们应该放着自己做夸夸其谈,高度抽象的讲述,而要言之有物。检验抽象名词的标准不是它们所在阶层的高低,而是能不能将其从较高层次退引到较低层次。思想老是停留在非常具体的层次上也不好,思考的东西容易浅薄化,高级有趣的谈话和写作,需要高级抽象和低级抽象之间的灵活迁移。
捕风捉影。科学文明之前遗留了一种人类思考方法:将心里所想的事物和外界事物混为一谈,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组建了一片语言的意义之网-看见和相信成为了一个过程。要注意到具体的问题和抽象的指定之间的层级不同,不能简单等同。每个人精神里都会存在不健全的领域,不立刻,自然而然的作出判断,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分类。我们会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的差异,对于相同的一件事,一个世界,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其实主要就是对世界上的事物的分类和定性。倒数问题,归根结底,都属于分类和名字问题。社会真理的运行逻辑,以实用的方式,产生一种大家都认同的分类方式,“真理”。
二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二元价值观认为只有两种相对的价值观。他往往只能产生争斗精神,而无法提高我们评价世界的能力。多元价值观是指用两个以上的价值观来观察事物的能力。一种民主政体越发达,它的价值观就越是赋予伸缩性,也就是越能调剂民众间的冲突。要想有效完成沟通,就不要坠入二元价值观的漩涡,而要试图引导双方做多元思考。
一团遭。人们总是想法设法的从别人那里获取知识,信仰,长期抑制一般人民的知识,很难成功。科技的发展,可能导致言论自由也有可能导致言论不自由,关键是看使用科技的政治力量;认识字的人的愚妄可能比不认识字的人的愚妄更难对付,太过注重言辞会导致语言变成人们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只根据言辞而不是言辞的具体所指来采取行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多时候会在言辞层面上反复循环阐释,兜圈子,说废话。发言太多并且总是说循环的废话会导致与现实的分离,过度自信。内向观点的来源:教育,流行小说,广告,电视。
老鼠和人。许多人之所以会的神经衰弱症,是因为它们认为自己的问题无法解决,简化问题,认为只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很容易在不同团体间产生更大,更强的对抗。人类本来存在将其活动组织起来变成整个社会需要一律遵守的法则的习惯。所有制度的统一特别之处是你只要对你的制度习以为常,你就会觉得它是唯一正确而恰当的行事方法。文化制度落后,主要是因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畏惧变迁。制度固然是一种强有力的东西,但在时机紧迫时,往往也可以改变。而外向观点的规则是有外向知识得来的决定,既不左倾,也不右倾。用科学的法则来解决外向问题,才能将看是无法解决的问题给解决了。
走向内心和外界的秩序。秩序凌乱的表征:忽然大发脾气,烦闷,太敏感;说话太多太随便;人生唯一可能的安全,都是来自内心的主动安全。人生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 。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也略去了它真正自我的很大一部分,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认识我们自己,我们估计外界事物的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自我评价能力的高低,每个人都有欺骗自己的习惯,为了保护自己而把真心的理由隐藏起来。对判断和制度化的态度是如果让别人的态度过分的影响我们,我们就会感到渺小,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有犯罪感。应该学会将制度化的态度和外向得来的态度分开来。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促成健全的心智,通过文学影响人生;不要受言辞的影响;知道自己寻找的是什么;打开自己的视野。